2006年7月7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爱心在外来儿童中蔓延
本报记者 陈晓青 文 陈立波 摄

  本报讯  “我知道你们四川离我们浙江很远,听说许多小朋友上学都要走很长的路,一定很累吧?还有许多小朋友的爸爸、妈妈到我们浙江来打工了……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家,在外面辛勤工作,都是为了你们更好地读书和生活。”昨天上午,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二(1)班的周悦在浙江工商大学“关爱留守儿童”暑期实践启动仪式上,充满深情地朗读了她写给四川留守儿童的一封信。这个暑假,实践团的学生们将奔赴四川,把他们的爱心带给那儿的留守儿童。
  同样在浙江义乌,也是昨天上午,贵州籍的小张带着刚满月的小孩回到义乌市义亭镇的第三天,镇中心卫生院的卫生专业人员就找上门来,询问孩子出生时的状况,是否打过预防针,并及时为孩子建立了预防接种卡。院长虞金洪告诉记者:“流动人员在这个区域里的进与出,我们都会随时掌握信息。”
  在义乌佛堂镇,来自江西的郑满仙在义乌务工已10年,回家生第二个孩子满月后又回到这里,她告诉记者:“小孩6个月,已在这里预防接种7次,大的小孩已8岁了,也是一直在这里打预防针的。只要规定打预防针的时间超过2天,医生就会上门来叫。”
  义乌市是个“移民城市”,在160余万人口中,常住的外来建设者超过100万人,分别来自全国各地以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为了更好地健全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,从今年5月开始,公安、劳动、计生和卫生部门形成了“四位一体”的外来人口管理新体制。外来人口登记对象由原先16岁以上增加为全部人员。而登记0-16岁的对象则主要就是能让他们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。